圍棋比賽的第三天可以休息,爺爺帶我去了蘭亭玩.爺爺說:“蘭亭是書法圣地,你在學書法所以必須去看一下.”爺爺還告訴我蘭亭序的真跡已經沒了,刻在碑上的都是仿真的.不知不覺的我們已經到了蘭亭.蘭亭前有一大片擎天柱似的竹林和郁郁蔥蔥的樹林,時而聞香,環境十分幽美.怪不得號稱書圣的王羲之在這里寫下了《蘭亭序》.
走進大門,沿著長長的小路走到了鵝池碑亭.導游叔叔介紹說:鵝池二字是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分別所書,人稱“父子碑”,亭旁有一個池子,幾只白鵝在池中嬉戲,十分有趣.
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“太字啤”,傳說王獻之從小練字,八歲時自以為字寫的和父親王羲之差不多了,就寫了個“大”字給父親看,父親二話沒說,在“大”字下加了一點變成了“太”,叫王獻之拿去給母親看,母親說:這“太”字中只有一“點”最像你父親.王獻之問父親:寫字有什么密訣嗎?父親回答說:你把那八口大缸里的水寫完,自然就知道了.王獻之苦練書法,終于把八口大缸水寫完了,也成了一名書法家.
爺爺說:蘭亭序是王羲之請了41位朋友來喝酒,那里有一條小溪,于是他們把酒倒下小溪,灑流到誰面前就要作詩,作不出詩就要罰酒.王羲之是無意中寫了蘭亭序的.
盡管天氣很熱,我們還是興致勃勃地游完了整個景點,蘭亭不但讓我飽覽了美景,也讓我受益匪淺.
【篇二:蘭亭游記800字】
烈日當頭,我們乘車去往紹興.進入紹興,到了諸暨,到了五泄,我才發現自己犯了個極大的錯誤,“滄桑”用在這里是多么的不和諧.山雖不可謂高,但一片葳蕤,滿山的綠色里漫長的山路無限延伸,舉目遠眺不見盡頭,眼前浮現的只有山的輪廓和透過蔥蘢的縫隙射下的陽光.
走進蘭亭,似乎每個人都被這里的氛圍感染了,大家的腳邁得很輕也很實.重巒疊峰茂林修竹,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空氣糅合了一種叫做“人文”的元素,讓我們一向浮躁的心沉靜下去,又沉醉起來.
蘭亭成名于王羲之,也成名于那篇傳誦千古的《蘭亭集序》,他用風格疏朗簡約的文字記述了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的那場“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”的盛會.于是,蘭亭這個原本不為人所知的庭園由此名垂青史.
當年的鵝池邊今天的白鵝興致勃勃地演繹著那段美麗的歷史場景,疏觴亭前的溪流在物換星移千年之后換上了今天的活水.我們在漫步游賞中卻依然清晰可見當年大書法家俯首洗墨的場景.我們還可以在穿過悠長的歷史后遙想發生在眼前這個小溪邊“一觴一詠,暢敘幽清”的雅士聚會.
從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潑墨揮毫的那一刻起,蘭亭就被賦予了特殊的歷史氣質,從此,丹青的愛好者不論少長都將這里視為書法的圣地,紛紛前來憑吊、瞻仰,想要從這里的空氣中吸到一點兒傳神的精粹.在陳列館里我見到了許多年齡小于我的孩子的作品,他們的技藝固然稚嫩,但那一筆一畫之間分明氣韻初具,能夠被陳列在蘭亭,相信他們會將此視為無上的榮耀.
后人曾評王羲之的墨寶“飄若浮云,矯若驚龍”,相信他們的藝術性情正是在此地得到了一次歷史性的蒸餾和升華.他身有官職,卻寧愿躲到山林之間與數位友人尋求閑云野鶴般的淡泊與寧靜.他避開塵世的紛擾,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