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蒸年糕在我的家鄉已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習俗了.民間把蒸年糕稱為蒸餑餑,在家鄉不論貧窮富裕,人們都會根據家中的的人口制作一定數量的年糕.
每年一到臘月中旬,人們就開始準備蒸年糕了.其實,早在深秋的時候,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松林柴劈好晾干,還要選用上等的糯米和秈米按比例搭配,再把搭配好的米攪拌均勻放進缺缸里浸泡,還要經常觀察缸中的原料.根據天氣狀況來確定浸泡的時間.浸泡好的米需清洗干凈再進行水磨,磨面可是個苦差事,一般的女人是無洗操作那等重的石磨的,就是男人也要輪流上陣,所以家鄉有句古語“櫻桃好吃樹難栽,餑餑好吃磨難來”.雖然現在有了電動磨面機,可以省去不少人力,但是家鄉人還是用傳統的方法.因為機器不但浪費電,而且用它磨出來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,還有種生硬感,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樣了,不僅細膩,而且口味極佳……
蒸年糕用的蒸籠罩是用稻草做的,但也有用大毛竹劈佑薄片編制的,有兩格蒸籠和多格蒸籠,蒸籠不是一般人都能做的,須是有經驗的長者做出來的蒸籠才能確保高溫不變形,不走氣,蒸出來的年糕才夠火候.
如今,在春節期間,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.家鄉人都要品嘗這帶稻草香味的年糕,不僅是對年糕味道的喜愛,還圖個吉利,大家渴望著新一年那引起精的美的圖案、吉祥的文字,能夠帶動來好運氣……
【篇二:我愛家鄉的年糕】
在我的家鄉——桐鄉,年糕是過年時人們不可缺少的食品.過年前夕,家家戶戶都打好年糕,在除夕之夜邊吃年糕邊守歲,別提有多愜意了.年糕本來就有“年年高”的意思,有的人家還在年糕上撒點兒花生、紅棗,就更有長壽、興旺的吉祥寓意啦.
去年過年時,我目睹了打年糕的熱鬧場面.村里的幾戶人家聚在一起,打年糕這活兒分工還真細致:有燒火的、蒸粉的、打糕的、切糕的、點紅的.每戶人家已經磨好一袋糯米粉,白白的、細細的.
打糕前半小時,在磨好的糯米粉中均勻地撒上一些水,讓糯米粉吸收一些水分,聽外婆說,這樣打出來的年糕更糯些.接著就要蒸粉了,只見大柴灶上的大鐵鍋里豎著一個巨大的木桶,一位老爺爺正用雙手一層一層地往大木桶里撒米粉.大柴灶里火燒得旺旺的,一縷縷熱氣直往上冒.過了十幾分鐘,大木桶里的糯米粉就蒸熟了.
最激動人心的時候到了,打年糕開始了.只聽見“哎喲”一聲,蒸熟的一大桶粘在一起的米粉倒入了石臼中,這時,外公出場了.他手里拿著一個大木錘,在糯米粉上倒了少許水,然后,拿大木錘使勁地敲啊敲.敲了一會兒,又停下朱,用手去揉幾下,就像是給年糕做桑拿.打了一會,外公還叫來一位助手,幫他為石臼中的年糕翻身.外公打一錘,助手把年糕翻個身.這樣反復幾次之后,年糕的雛形就初步完工了!
“好嘍!”助手抱起打好的年糕團,扔在早已準備好的門板上,這時,一群婦女、小孩七手八腳地拉動著年糕團,把它拉得長長的.我這個在城里長大的孩子也加入了隊伍,別提多帶勁了!更值得一提的是,把長長的年糕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年糕的不是“刀”,而是一根細線,這樣一點也不粘手.你看,樸實的農民多聰明!
有幾個手巧的奶奶,把年糕做成魚形、花生形、元寶形,還在年糕上點上紅色的小圓點,預示著“年年有魚”、“年年高”.至此,打年糕工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