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家鄉位于黃河之濱,河對岸就是山西.每到秋季,我們家鄉的特產——靈寶大棗便通過渡船源源不斷運到山西.因而,那里流傳快板書《說棗子》膾炙人口,傳遍了豫陜晉三省交界地帶.家鄉的人們對棗子的感情特別深:“想棗子,盼棗子,金秋時節收棗子.樹上掛滿珍珠子,老少喜在心窩子.”
9月中旬的一個星期天,我和爺爺、奶奶、爸爸等人回故鄉大王鎮后地村搖棗.臨近后地村向北望去,茂密的棗林,郁郁蔥蔥,看不到邊.棗林真大啊!聽老人們說,要不是三門峽修建水庫砍了許多棗樹,那才多呢.那時,不少人進了棗園就會迷路,不知怎么出來.
走到村口,我們見一塊兩米多高、一米多寬的水泥碑上刻了一行醒目的大字:后地村明清千畝棗園示范基地.我暗想:我們故鄉棗園的歷史還真久遠呢.
進村一看,各家各戶房前屋后甚至院子中都栽有棗樹.抬頭一看,成熟了的棗子像紅瑪瑙,又像小紅燈籠,點綴在綠樹叢中,紅綠相映,饞得人直流口水.
我們坐著三輪車到自家的責任田里搖棗.一進入棗林,我就驚呆了.9月是后地人盛大的節日,整個棗林在躁動,在燃燒.那沉甸甸、光燦燦、紅艷艷、甜蜜蜜的累累碩果,真讓人看不厭,吃不煩.輕力壯的小伙子,拿一根四五米長的竹竿,上邊綁著鉤兒,鉤住一枝,使勁搖動,棗子便像紅雹子似時“嘩啦嘩啦”落下來,頓時,滿地一層紅珍珠.老年人和孩子們忙著往筐里拾棗,拾滿了往三輪車上倒,車滿了便拉回家里.
過去用葦席曬棗,靠的是天氣好,太陽紅.如果碰上秋雨綿綿,連月不晴,棗子就會全爛掉,農民這一年就算白干了.后來,政府推廣炕棗的經驗,既縮短了時間,又可抗雨災,真是人定勝天啊!
每年的收棗季節,家家有棗炕,處處聞棗香.各家各戶的院里、場里都晾著炕好的紅棗.后地村簡直成了棗的海洋.每到這個季節,我都要和爸爸、爺爺、奶奶回家鄉幫助收棗.那真是一個夜以繼日的繁忙季節啊!
聽爺爺說,祖籍和靈寶緊鄰的大文學家曹靖華先生,年輕時坐火車常經過靈寶.他對靈寶紅棗很感興趣,曾多次把靈寶紅棗寄給魯迅先生.
爺爺又說,1981年,西安舉行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大會,曹老往返都在靈寶逗留,并和文學愛好者見過面.爺爺還有幸見過曹老先生呢.
靈寶大棗確實好.它皮薄、肉厚、果大、核小、汁多、味甜、清香可口,能開胃、健脾、潤肺、補肝、益血.常食面色紅潤,精神矍爍.難怪山西快板書里夸獎道:“吃棗子,為啥子?營養滋補健身子.天天吃上仁棗子,‘花甲’還像小伙子.”
我喜歡你,家鄉的特產——大棗!
【篇二:我愛家鄉的特產——石榴】
我的家在新鄉,我家鄉的特產是石榴,來給我家鄉的石榴做一個廣告吧!石榴又好吃又有助于消化.
細雨如絲,一顆顆石榴樹貪婪的吮吸著春姑娘灑下來的雨水,一片片葉子像石榴樹的天堂.
到了五月份,石榴樹開花了,石榴樹上開的花像一片一片在池塘里漂浮的荷花.
到了八月份,石榴結出了果,樣子圓圓的,身上非常光滑,如果你想吃的話,先把石榴掰成瓣,再一粒一粒的把它吃到肚子里,它的籽看著像一顆顆透明的紅寶石,摸著像一顆顆珍珠,給人一種美感.我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[1] [2] [3] 下一頁